English

京派、海派大学比较

1998-10-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北京、上海是中国上两大文化重镇。北京素以沉稳持重的文化氛围著称,而上海则自诞生之日起,就充盈着一种生机盎然的商业气息。这构成了一静一动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而自从二者具有了自己的精神特质之后,便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分立与对峙局面。

北京与上海是全国拥有高等院校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对于坐落于其中的高校来讲,围墙外的文化对围墙内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北京与上海也分别赋予了自己文化圈内的高校以不同的文化特质,是为京派高校与海派高校之分。今先以北大与复旦为例,进行个案考察。

1905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主义者、教育家马相伯与外国教会争夺办学主权,创立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取自《尚书)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追求光明。确实,身处东海之滨,最早迎来日出的复旦人,可谓“阳光地带”的守望者。

复旦的校园同北大一样都有古朴的风韵,但又有所不同。复旦的校园,清一色是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青砖灰瓦三层楼;而北大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亭台楼阁,飞檐彩绘。北大浑身上下都渗透出一种幽深;复旦则渗透出一种雅致。两校又一共同特色是校园内的书店多,增添了一种浓重的文化气味。北大与复旦也是全国校园中气氛最为活跃的,这可能与他们同为著名综合性大学的性质有关。

与北大相比,复旦的社团文化和学术活动也同样丰富多彩,尽管内容有诸多差异。复旦的社团较为规范化和制度化,没有社团的大起大伏现象,保持了社团的持续发展;它实行社团导师制,搞社团排行榜,举办社团骨干培训班。而北大的社团则较为自由、活跃与松散,从成立、发展壮大到衰落解体,都没有太多的限制。复旦校园中“学术、文化、娱乐”并重,大力倡导学术活动,每年复旦校庆期间,都要举行一次熔学术、文化、娱乐为一炉的“复旦人节”大型系列活动;活动以“回顾复旦、爱我复旦、建设复旦”为主题,内容丰富多彩。而北大的活动则更为繁多,但很少举办大型的全校性活动,往往以各社团或各系院团学联举行主题文化节,如法律文化节、经济文化节、政治与行政文化节、图书文化节等,学术色彩浓厚。

复旦大学还成立了学生经济实体——学生咨询科技开发中心,“中心”分设大学生沙龙、学生书报亭、学生自助商店、学生信用社等经济实体,还办有自己的报纸,以“经营为体,文化为魂”为口号,将这种实践、自助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的轨道中来;相比复旦学子的以经营促文化的大胆创举,北大目前却还未摆脱那种书生贵族意气,无此类根本性举措,这也许与“京派”高校相对忽视经济因素有关吧?

复旦的校园文化是与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因此复旦学生把目光投入到开发与建设上海的大潮流中。他们提出“爱上海、爱中华;建上海,建中华”的口号,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相对来说,由于处于首都的特殊地位,北大等高校往往把自己看成全国性的高校,没有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结合的概念,反而对国家全局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充满关注与参与的渴望。

前些年,“出国潮”在上海高校十分盛行。据报道,一位教授悉心培养的八名研究生不到两年全部走完;某高校外语系青年教师几乎全部出国或下海,只剩下白发苍苍的几位“老老师”仍坚守讲坛……当时有人惊呼,海派高校,或者“出海”或者“下海”,形势岌岌可危。

但是近年来,上海各个高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遏止住了“海风”侵扰的进一步扩大。上海交通大学结合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把校园文化的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创设了校园文化街;复旦大学充分发挥文理综合、专家学者云集的优势,开设了“发展论坛”、“跨世界论坛”等系列讲座;成立了“21世纪”社,繁荣校园学术,鼓励师生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开展思想交流:华东师大以“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为指导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海大学把学生宿舍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作为校园文化重头戏;同济大学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民主推选校长……。在此过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则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基金,对于深入校园、普及高雅艺术的团体给予鼓励;还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流沟通。可见,海派高校的校园文化在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她的追求目标(建成世界经济中心)的影响与决定下,具有浓厚的“21世纪气息”。

因此,有人曾以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两枚棋子来比喻北大与复旦。北大似乎很恬静,很深沉,很蓝,通体染着黎明的冷色调;复旦则仿佛更热情,更具有“日月光华”,红红的,闪着正午的暖色调。对于复旦人来讲,“旦复旦兮”是一种永恒中的平淡,而“日月光华”则是一种绚烂。蒋昌健曾讲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正是这种“日月光华”的写照。北大人胸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复旦人有追求个体发展的创意。北大是很沉重的,它肩负着更多的历史重担,它的光彩不在于绚烂而在于悲壮;复旦则相对浮躁,它没有什么包袱,有的只是使命,因此更注重社会的主流。他们两者代表的“京派”与“海派”两种不同风格的高校,正如北京与上海这两所城市一样:一个是政治性的,整齐、严肃、沉稳;一个是经济性的,喧闹、活泼、明快。但是作为高校有一点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这在海派高校中尤显珍贵。

海风北上,京腔南传,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也是展示双方各自精神魅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京派高校可以多一些对海风的感受;海派高校则需多一些“京腔”的文化味。

(摘自《精神的家园——当代大学启示录》,林钧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